求签解签

关圣帝君灵签第十一签 关帝灵签第十一签详解

07-25 15:51

 

关帝为什么“灵”

应学友之约也谈谈关帝,我想说:探讨东山关帝文化不可不谈他的“灵”,而这“灵”我认为可以从“天时、地利、人和”三方面说起。

天,在古人信仰中,它代表着创造和主宰一切的道义的力量。道,老子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在民间,很多时候天和道是复指的一个概念。按说关帝爷的圣灵已然贯通天道,所以他灵。

为什么说关帝圣灵贯通天地?

这得从《周易·系辞上传》的一句话说起:“成性存存,道义之门”。意即:天成的本性淳朴清净、生生不息,通向正大的天道义理。《中庸·自成章》中,也说到“成性”一词,大意是:唯有至诚的人,才能成就并发挥自己本有的明事理的天性,才能焕发万物的自然本性,才能开创化育万物的德业。

说白了,这个“成性”不是凡夫俗子争名夺利的品性,而是没有“私我”染着的自然本真之性,就好像出淤泥而不染的莲。他因合乎自然和道义,所以融通天地。

关帝爷的忠勇信义不用多说,他拒绝曹操的收买更是一段佳话。不爱美色,不受升官晋爵,不收金银财货——这样的气节、品性没有世俗观念的污浊,近乎天成之性,也就是“人之初性本善”的初心,于是关帝爷和“天道”融通了,正所谓:圣贤之性曰“灵”。

而作为天下之母的道,亘古不改,周行不殆,他是没有古今分别,没有时间概念的,用佛陀的话说:人们赋予世界的概念不过是“假相”。庄子说“人生如白驹过隙,倏忽尔”,意即人的一生短促得连眨眼的功夫都比不上;而在科教片《宇宙的运行》中,则讲到“时空是弯曲的”;著名科学家卡尔·萨根在《时间的旅行》中阐析了回溯时光的原理;现代科学“弦”理论在遇到瓶颈后,科学家已将之提升到“膜”理论,用十一维度的时空概念才讲得清宇宙、天体运行的原理。

绕来绕去,应当说高明还属老子,一个“道”字就涵盖一切。是的,当圣人得道后,通天彻地了,他的智慧、五眼六通就通晓宇宙最深层次的秘密。不知关帝爷有没有达到那么高深的境界?不过在时间这个维度上往来穿梭,对他来说自然已不是什么难事,所以对未来之事也就了如指掌,于是每回虔诚的人们来卜问,关帝爷出的签诗是一解一个准。

都说小孩的天灵盖未合之前,是和天地场能相通的,可以看见成人肉眼看不见的秘密。所以婴孩常有时望着空中咿呀自乐,甚至有时满眼惊惧大声啼哭。

而我们修身打坐时,如果天灵盖的百会穴、喉结,和会阴穴三点成一线,那么丹田会有热量升起,随着静心凝虑,生命的能量也会被慢慢开发出来。

玄天上帝灵签第十一签解签

万物都有其自然之道,和人一样,大地也有各种穴,它是阴阳五行经纬汇聚的所在,往往钟灵毓秀,岵嵝山头关帝庙所在地相传就是个好地理。

凡事都有个理,规律是人们在长期劳作过程中积累起来的生产生活经验。明代的先贤就在地理规律的指引下,发现关帝庙所在的位置:后有靠山可凭,前有海湾聚气,对面有朝山来揖,而且灵穴前明堂开阔,一方莲池水聚天心。在这灵秀之地建关庙定能有助于祈求神明显威发力,防倭保疆、庇护子民。后来也因民间所谓的灵感,明神宗在术士的示意下就赐号武圣关羽为“关圣帝君”了。不说后来人们祈求保护,卜签问事的灵事,就说郑成功收复台湾,施琅出征台湾,也都是从这里祈请香火护持军心大振、旗开得胜的。

为什么辽阔的中国大地,关帝圣灵偏爱东山,因为东山是个自然圆成、民风淳朴的地方,这个近乎与世隔绝的小岛,没有内陆那番灾难。两千多年的封建历史,不论是异族屠城,还是文化洗劫,东山相对来说保存着世外桃源的清净,较完好地继承了中原文化和优秀民族传统。而且东山人靠海吃海,在有史以来的海上作业中,在动辄吞噬生命的自然灾害面前,自然养成了讲信义,共担当,团结互助,拼风博浪的勇士精神,这恰恰是忠信义勇的关帝精神的体现。

因此,关帝圣灵偏爱东山子民,这个缘分是心灵的感召,是精神的契合。于是托梦也好,出签也好,神奇地引导东山人民在大事小情的发展过程中,做出明智、关键的决断。

这就是人和,淳朴、忠义的人与人之间的和,民风道德与圣灵的和。

说起这个“灵”,有人会就带上有色眼镜,说它只是种偶然现象。然而,不论是社会历史进程,还是人物命运,偶然性总是与必然性纠缠在一起的。若说它是凑巧,那么一系列的凑巧又如何解释呢?淳朴、实在的东山人也不懂得什么学术、主义,当凑巧频繁到近乎规律性存在的时候,为什么不拿来用呢?民以食为天,安全是生命的第一需要,既然关帝圣灵出的签诗能引导趋吉避祸,人们就没有理由不信他。于是关帝爷的精神在东山民间承继着,关帝灵签里叙述的历史故事,荟萃着民族文化传统,也在坊间传播着。

话说回来,综合以上三点,贯穿“灵”的根本是心性——“灵”来源于心性的培养、磨炼,来自于人的以人为本、道法自然、返璞归真。《周易·坤》说“君子以厚德载物”,人若能以合宜天下苍生的“德”为理念,行包容、育化万物的事,那么他就是君子,就是圣人。这样说来,不单关帝有灵,以真、诚为本,以道、义为行持的人都会灵。

都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我们在景仰,崇拜圣贤时,应该知其然,更探究其所以然。关帝一生以平定汉室天下为公,以《春秋》大义为志,存存乎本性,巍巍乎气节,这是他圣大灵感的原因,也是他独立人格的写照。这种人格是在行侠仗义,是在阅世读史,是在困厄与战斗中形成起来的,这也可以说是汉唐精神的缩影。当我们明白到这个层次的时候,对关帝爷的崇拜就不是偏狭的迷信,而是上升到文化的层面了,这对于推进后人思想成熟、精神健全、人格独立,是有着积极的建设作用的。

但愿我们从关帝的“圣灵”中得到启发,深入探讨学习,多行道义之事,“善养吾浩然之气”,培养起伟岸的中华精神,致力于中国梦的实现!

北京正阳门城楼月城的关帝庙在哪儿呢

正阳门(前门)关帝庙

前门关帝庙,俗称“老爷庙”。

位于正阳门南,紧靠正阳门城门洞西侧,即在瓮城之内(正阳门至箭楼之间),1913年拆除瓮城,原来封闭的瓮城变成了开阔的场地,关帝庙和观音庙露出。

上世纪60年代,拓宽道路时被拆除。

前门关帝庙始建于明太祖洪武二十年(1388年)正月。据清《帝京岁时纪胜》载:“殿祀精严,朱楹黄覆,绮槛金龛,中奉圣祖御书,额曰‘忠义’。西庑下有明董文敏焦太史所撰碑记,传为二绝。”庙虽不大,但颇有来历。据说,明成祖亲征漠北时,见大军前沙蒙雾霭中,有一神为前驱,“其中袍刀杖,貌色髯影,果然关公也。独所跨马白”。又燕市传闻,当时城中一白马,每日晨出,立于庭中,不食不动,气喘流汗,成祖回师北京后,则止。有人说此即关公助战时所乘白马。成祖闻听大喜,遂降旨,在正阳门关帝庙崇祀。因此,明代自永乐以下诸帝均崇信关圣。当时曾将祭祀关圣载入皇家《祀典》,每年五月十三日,必遣太常寺上官行礼。凡国家有大灾,都要到关帝庙上香,焚表祭告。万历四十二年十月十一日,皇帝派司礼监太监李恩齐捧九旒冠、玉带、龙袍、金牌、牌书,敕封关圣为三界伏魔大帝、神威远震天尊关圣帝君。在正阳门关帝庙建醮三日,并颁告天下。至使关帝和正阳门关帝庙名声大振。相传,关帝庙内的关帝像,系明世宗时大内的旧物。其中因由,说法不一。其传说较为普遍的是说皇帝曾请大相士给大内关帝像进行占卜,(就像给人占卜时一样,按塑造完成时的年、月、日、时——“生辰”八字,推断吉凶)结果算定,该像主凶,必遭“雷邪”;于是皇帝又命大相士用同样方法给前门关帝庙内的关帝像进行占卜,结果算定,该像主吉,香火必旺。皇帝所以决定将大内的关帝像与前门关帝庙的关帝像对换。天下臣民不知底细,只知前门关帝庙的关帝像乃皇帝御赐,乃崇拜至诚。每个朔望,香火极盛,求福求寿者,求子嗣者,求功名者,络绎不绝。此处“关帝签”闻名遐迩,“灵签第一推关庙,更去前门庙里求”。据《道咸以来朝野杂记》载:“李若农侍郎文田当咸丰已未科,来京会试,祷于正阳门关帝庙。签语有“名在孙山外”,自以为此次必落第耳。及发榜,中进士高第,此签实不灵验。至殿试,状元为孙家鼎,榜眼名孙念祖,李氏得探花,实列二孙之后,与签语真巧合也。”诸如此类的传闻,越传越奇,至此“关帝签”名声大振。清末民初时,每于开庙时,庙里庙外,坐满了道士,手抱签筒,接待香客者不下百余摊。同时,施舍道教善书,诸如:《关圣帝君六十四爻》、《关圣帝君桃园明圣经》等。清代每逢旧历初一与十五,各开放一天,据清《帝京岁时纪胜》云:每年“除夕开正阳内门,由内城居人瞻拜;狂子及开西门,城外居人瞻拜。”。庙会期间,庙外左右形成临时集市。所售之物除香烛外,无非红纸鱼、金银纸宝、绒花等“吉祥物”而已,间有少量耍货。摊贩们为了要赶明天广安门外五显财神庙的档子,所以下午两三点钟就纷纷收摊。关帝庙系道教庙宇。

展开阅读

相关资讯

最新资讯

查看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