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运面相

唐朝帝王的面相 唐朝帝王群聊心声

07-10 09:07

 

宽松的政策,开放的社会,使唐朝诞生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星河灿烂的诗人,据有关专家统计,仅全唐诗就收录了2339名诗人4万多首唐诗,这些大诗人们活跃在唐朝的各个时期,独领绝代风骚,让现代人高山仰止。除了诗人们谱写的华彩乐章以外,唐朝因为继承和完善了隋朝的科举制度,使天下读书人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学而优则仕的理想抱负,文官制度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读书人能够济济一堂,尽情施展绝学和才华,盛唐出现了文化复兴的征兆,也涌现了许多才子们不为今人所知的逸闻趣事和才子佳人的故事。

末五代人王定保所着唐摭言中记载了多位才子让人瞠目结舌的绝活,让人叹为观止。大家都知道,王勃是个神童,六岁的时候就已经能够妙笔生花,把诗歌辞赋作得行云流水,花团锦绣,就在他溺水身亡的那一年,即27岁时一时技痒,留下了千古传颂的名篇滕王阁序,王勃之死其实是是天妒其才。然而很少有人知道,王勃还有一个哥哥,叫做王_,此人也是一个天才少年,20岁时就已经金榜题名,成为负责太子饮食事务的官员了,高宗开耀年间,被提拔为给皇帝撰写诏书的秘书郎。有一次,皇帝的五个儿子同一天被册封为王出就封国,就在这大喜的日子里,有关部门却忘记了提前准备册封诏书,等到百官听宣来到朝廷后,才想起坏事了。就在几个总理大臣面面相觑,惊惶失措时,王_面带笑容挺身而出,各位大人,不必担心,看我的好了。王同学马上召来五个小书吏,让这五人一人一个书案,一人手执一枝笔,自己摇头晃脑,口占分写,不到一柱香的功夫,五纸诏书已成,难得的是每道诏书都文采斐然,语句端庄典雅,满朝官员为之叹服。王同学凭着他敏捷的才思,被加授中科院文学所院士,并兼任人事部常务副部长。王家几兄弟都是当时的大才子,但结局都不太好,王_与其弟王_后因所交非人,受谋逆罪牵连,早早死于非命。

诗仙李白也有一段经典趣闻,唐玄宗开元年间,诗人好不容易得到道士吴筠推荐,被风流帝王唐玄宗召至长安,供奉于翰林院中,但这个才华横溢的主儿眼看自己只是附庸风雅的帝王喜见文化盛世的一个摆设,所以心灰意冷、放浪形骸,天天与酒结缘,整日里醉醺醺的。有一次,玄宗李隆基给他布置了命题作文,要他撰写白莲花开序,还要他做十首不同内容的宫词,这位玄宗朝第一大诗人根本没有把这件事放在心上,天天醉里看花,喝得昏天黑地,玄宗等了很长时间也没有见李白呈上一文半纸,就吩咐他最宠信的太监高力士前去催促,老高跑去一看,坏了,李白醉得一塌糊涂,老高端来一盆凉水兜头浇下,然后把李白带到玄宗面前,玄宗索文,李白满不在乎的说,多大一点事儿?至于耽搁我饮酒吗?然后于御前索笔,文不加点,倾刻间,序言和十首宫词一蹴而就,让喜爱才子佳人的唐玄宗惊呆了。曹植七步成诗,但与李白相比却相形见绌,李白是谁?是诗仙而不是人,神了。

文化名人温庭筠,就是每次考试都想着作弊,把考场当成市场,最早形成考场产业,以获取最大利润,喜欢充当考生们枪手的那位主儿。

每次作文都无暇打草稿,而是端坐在书桌前,做起文章来就把手在袖子里笼一笼,然后一咏一吟就成了,考场人送外号温八吟。另有一说,说温大才子才思艳丽,工于小赋,晚唐科考律赋规定,八韵为一赋,每次考试,押官韵作赋时,老温不急不躁,叉手一吟便成一韵,八次叉手即可完成八韵,人又送外号温八叉。与之相仿的是另一个才子叫做段维晚的,这个人作起文章来辞藻华丽,以机智灵敏名闻于世,这位段公子更有意思,科举考试考律赋时,喜欢吃煎饼,每次只要吃一个煎饼,一韵即成,八韵竟然要吃八个煎饼,而文章出来后则字字珠玉,让人拍案叫绝,这位段公子的怪癖实在让人匪夷所思。

除了文化名人,民间也有一些毫不逊色的才子,让人惊叹于其下笔千言,才思泉涌的神奇。据封氏闻见记记载,唐玄宗天宝年间,四川广汉有一个小官吏叫做张陟,此人自言有一特长,能够在各种考试中作万言命题作文,到了中书省考试这一天,张陟来劲了,在众目睽睽下开始炫耀自己的绝学,他征得宰相同意,让工于书法的三十个小吏在庭中环绕一圈,执笔而坐,而自己则身处圈子中间,然后让主官命题,张陟略加思索,依题而做,口授笔写,如此周而复始,到了午后,三十人诗笔俱成,张陟依文数字得七千余字,就这还不满意,非要坚持做到万言。一旁赞不绝口的宰相赶紧制止,七千字已经足够了,又何必万言呢?张陟的事迹轰动了朝野上下,朝廷马上下旨赏赐绸缎布帛,然后将这位优秀人才收于国子监广文馆中,时人送雅号张万言。

在唐朝诗歌繁盛的时代,从达官贵人到普通布衣,能够吟诗作对的比比皆是,自然不少才华横溢的所谓才子。惺惺相惜,或者用现代话说就是有共同语言。才子佳人,名士艺妓的组合虽不是唐朝独有的风景线,倒也是几千年文化传承中的灿烂星河。今天就从两千多年的历史沉睡中唤醒几对才子佳人,诙谐戏谑间,梦回唐朝。

薛涛,字洪度,长安人。姿容美艳,性敏慧,八岁能诗,洞晓音律,多才艺,声名倾动一时。关于薛涛有这么一种说法流传:薛涛幼时即显过人天赋,八岁时,其父曾以咏梧桐为题,吟了两句诗:庭除一古桐,耸干入云中。薛涛应声即对:枝迎南北鸟,叶送往来风。薛涛的对句似乎预示着她一生的命运

诗人元稹与大他十一岁的薛涛有过一段情感经历,在今天看来是时下流行的姐弟恋。两人在蜀地共度了一年美好时光,最终却没有结果。元稹去了扬州后,曾寄诗给薛涛,表达思念之情,后来还是中断了这份感情。元稹离开成都时,薛涛写过一首送友人:水国蒹葭夜有霜,月寒山色共苍苍。谁言千里自今夕,离梦杳如关塞长。这首送别诗,表现出诗人对友情的执着。分别在月寒、夜有霜的深秋季节,本来就教人伤怀,可诗人偏说谁言千里自今夕,反伤感之意而安慰对方,其伤感之深沉可见一斑

而元稹也有赠薛涛的诗:锦江滑腻峨眉秀,化出文君与薛涛。言语巧偷鹦鹉舌,文章分得凤凰毛。纷纷词客皆停笔,个个君侯欲梦刀。别后相思隔烟水,菖蒲花发五云高。在唐才子传里,有关薛涛与元稹的资料更为翔实,感兴趣者可翻阅。至此,第一对才子佳人故事终结,郎才女貌,郎情妾意,却只能曾经拥有,不能天长地久。

其实与娼妓诗人类似的另一种诗人在唐朝也是屡见不鲜:方外诗人。就是躲在寺院道观、青灯古佛相伴下的才子才女。这些方外诗人的代表有李季兰和鱼玄机。

李季兰,原名李绐,生于唐玄宗开元初年,小时候被父亲认为性情不安宁,送入剡中玉真观出家,改名李季兰。而李季兰虽身在方外,然性情依然豪放不羁。常举行文酒之会,即席赋诗,谈笑风声,毫无禁忌,竟被一时传为美谈,有女中诗豪之称。李季兰与当时名士陆羽、诗僧皎然、刘长卿等均有交往,其中,尤以陆羽与李季兰交往最深。陆羽者,茶经的作者。如果说大凡才子多是英俊潇洒风流倜傥之辈的话,那么陆羽算是一个例外。陆羽相貌丑陋而且口吃。然李季兰却钟情于这个丑男,对于陆羽,面对姿容秀丽、神情潇洒的方外女道士李季兰,难免有自卑之感,只好浪迹天涯,终生未娶。而李季兰对陆羽也始终抱着一份难以名状的情怀。后李季兰因为政治原因被杀,对陆羽打击很大,之后一直隐居,深入浅出。陆羽不但是个茶痴,而且是个诗人,可惜流传下来的诗文并不多。现在有经可考的只有两首,其中有一题为会稽东小山的诗,便是凭吊李季兰之作:月色寒潮入剡溪,青猿叫断绿林西。昔人已逐东流水,空见年年江草齐。凄凉、孤寂、哀惋、怀旧、怅惘之情凸现。又一对才子佳人,一方终去,另一方孤独寂寥,也将郁郁而终。

唐朝是被朱温给灭亡的,公元907年,朱温见时机成熟,逼迫李柷把皇位禅让给他,朱温后来命人毒杀了李柷,李柷死后,后梁议定的谥号为“哀皇帝”,没有庙号,故史称“唐哀帝”。

唐朝帝王对话13

唐朝907年灭亡: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宦官专权导致国力渐衰,历经元和中兴、会昌中兴、大中之治后国势复振,末期爆发黄巢起义破坏了唐朝统治根基,907年朱温篡唐,唐朝覆亡。

唐朝后期,由于中央与藩镇、藩镇与藩镇之间连年战争,向百姓增加赋税、徭役,掌权的宦官更加有恃无恐地欺压百姓,强占土地,勒索钱财,引起人民的极大不满,反抗斗争此起彼伏。唐末黄巢起义沉重打击了唐王朝的统治。

天祐元年(904年),朱温挟持唐昭宗迁都洛阳,之后不久将唐昭宗杀害。天祐二年(905年),朱温大肆贬逐朝官,并将三十余位朝臣杀死于白马驿,投尸于河,史称白马驿之祸。

天祐四年(907年),朱温逼唐哀帝李柷禅位,改国号梁,是为梁太祖,改元开平,定都于开封。唐朝灭亡,立国共290年。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唐朝灭亡真相

武则天的面相就有了大概轮廓:宽宽的额头、鹅蛋脸,大眼炯炯有神。

武则天画像(不是近代绘制的),戴着凤冠的武则天流传甚广,这就夸张了,这明显是明朝皇后的风格。目前比较被认可的就是张萱《唐后行从图》中描述的那位皇后,最有可能就是武则天本尊。

《唐后行从图》出自唐朝宫廷画家张萱之手,描述的是武则天出行的场景,此画早已失传。据《宣和画谱》记载,张萱曾绘《唐后行从图》五幅,目前存世的很可能是宋朝时临摹的。

“龙睛凤颈”,是说武则天是大眼睛,细脖子,按曹植《洛神赋》的说法,武则天脖子生得“延颈秀项”,肤质不错。“方额广颐”,是说武则天大脑门,鹅蛋脸。因此,武则天不会是瓜子脸美女,而是方额头长四方脸,长相比较端庄、富态,还会有一种特殊气质。

在唐代,皇后以下,设四夫人:贵妃、淑妃、德妃、贤妃;九嫔:昭仪、昭容、昭媛、修仪、修容、修媛、充仪、充容、充媛;二十六世妇:婕妤、美人、才人各9人;八十一御妻:宝林、御女、采女各26人。唐开元时期,以皇后以下设四夫人不合旧制,“乃置惠、丽、华三妃,六仪,四美人,七才人,而尚宫、尚仪、尚服各二”。

唐代,宫女入宫通常有三种途径:礼聘、采选和进献。主要是“选秀女”的方式。“选秀女”是近代的说法,古代叫“采选”。指通过正式规范的途径,从民间挑选貌美色丽、素质上乘的女子入宫服侍皇帝皇族。采选的制度是东汉首开其端。在此之前,历代朝廷充实后宫,或强夺,或挑选,时间不定,规矩不一,随意性很强。东汉制定法令,命令每年挑民间良家女子入宫。其过程大体是:每年农历八月,朝廷派遣专人领着精通相术的人员,一起到洛阳乡间,阅视良家童女。挑选的标准是,年龄在13岁以上、20岁以下,姿色秀丽、容貌端庄,面相符合相法“吉利”的女子。选中者当即坐上车,载入后宫,然后再从中择优,让皇帝“登御”。凡有幸受到皇帝恩宠,就有可能立为妃嫔。由于八月初是朝廷向农民征收算赋之日,故称其制为“算人”。可见所谓采选乃是百姓向帝王奉献的一种有生命的特殊赋税。

唐朝采选之风与之前各朝相比亦无丝毫逊色。唐玄宗在天宝年间公开派遣宦官强行采择公卿百官及庶民之家的美貌女子,将她们纳入后宫,专干这种差使的宦官名叫“花鸟使”。玄宗下诏,官民之家如有隐匿其女,不应征选者,即处死刑。开元初年,太常卿卢崇道为他儿子聘娶了崔姓女子,还未及迎亲,崔氏就被“花鸟使”看中,马上由内给使指定入宫充才人。在窘迫情急的时候,卢崇道只得送给内给使大笔财物,内给使见钱眼开,答应移花接木,另选一个崔氏女子入宫。谁知此事很快败露,卢崇道和他的儿子都以欺君之罪被玄宗下令杖杀了。这个以“复振贞观之风”自诩的皇帝,在荒淫好色上,和历代昏君并无二致。唐代的采选亦搞得民怨沸腾。

展开阅读

相关资讯

最新资讯

查看更多 >>